实验七 果蝇的培养与观察

 

一、实验目的
      1、了果蝇生活史中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
      2、鉴别雌雄果蝇的方法
      3、蝇的饲养管理和实验处置技术
   二、实验原理
         果蝇(Drosophila melanogester)双翅目,果蝇属。具完全变态。果蝇在20~25℃时,每12天左右可完成一个世代,生活史较短;繁殖能力强,每只受精的雌果蝇可产卵400~500个。培养果蝇的饲料来源广泛,价格便宜;果蝇常温下就可生长繁育,饲养容易;不同形态的突变型多达400个以上,便于观察分析;且染色体数目较少(2n=8),加之其唾腺染色体巨大,因此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材料。
三、实验材料         
      果蝇野生型品系:红眼
  果蝇突变型品系:白眼  
原料:玉米粉、酵母粉、蔗糖、琼脂、蒸馏水。
四、药品及用具      
      双目解剖镜、恒温箱、高压灭菌锅、天平、放大镜、培养瓶、白瓷板、镊子、纱布、吸水纸、牛皮纸、毛笔、油性笔。
乙醚、70%酒精、丙酸
五、实验步骤
       1.生活史的观察:果蝇为完全变态昆虫,其生活史包括卵、幼虫、蛹、成虫四个时期,各时期持续时间的长短随温度的高低而不同。果蝇一般保存于生化培养箱内,盛夏要注意降温,雌蝇一般可生活4周,雄蝇寿命较短。
          (1)卵:约0.5mm长,椭圆形,腹面稍扁平,背面的前端伸出一对触丝,其作用是使卵附在培养基表面而利于发育。
       (2)幼虫:卵孵化成幼虫后要经两次蜕皮,才能从一龄幼虫发育到三龄幼虫,三龄幼虫长约5mm,头部稍尖,口器为肉眼可见的小黑点,口器后部有一对透明的唾液腺,身体后半部上方两侧,可见一对生殖腺,精巢较大,为一明显的黑色斑点,卵巢较小。
(3)蛹:幼虫生活约4~5天,就从培养基中爬出,附着在干燥的瓶壁或插在培养基的栖息纸上逐渐形成一个梭形的蛹,蛹的前部有两个呼吸孔,后部有尾芽。蛹色起初淡黄,3~4天后变成深褐,表示要羽化了
(4)成虫:刚羽化的果蝇,虫体较大,翅还未展开,体表也未几丁质化,呈半透明乳白色,不久,蝇体变为短椭圆形,体色加深,双翅伸展,如野生型果蝇由开始的浅灰色转为灰褐色。
2.果蝇的麻醉
       果蝇性状的观察以及果蝇的杂交实验分析,都必须将果蝇麻醉,使之处于静止状态后方可进行。用一空培养瓶作麻醉瓶,麻醉时,先将培养瓶倒置,使果蝇向瓶底部运动,然后打开培养瓶纱布,并迅速将培养瓶和麻醉瓶口对接(麻醉瓶在下,培养瓶在上),左手紧握两瓶接口稍倾斜,然后轻拍培养瓶瓶壁,使果蝇落入麻醉瓶内,迅速用纱布包好两个瓶口。将麻醉瓶与打开瓶塞的乙醚试剂瓶口对接,约10分钟,果蝇即处于昏迷状态,将其倾倒在白纸、或酒精擦过的白磁板上,用毛笔轻轻拨动进行观察。当白磁板上的果蝇即将苏醒时,可在滤纸上滴加乙醚,用培养皿扣在白瓷板上进行二次麻醉,麻醉的程度依实验需要而定:果蝇翅外展与身体呈45°角时,表示已麻醉过度,已死亡。将不需要的果蝇倒入盛有酒精的瓶中。
  3.形态特征观察
       果蝇成虫分为头、胸、腹三部分,头部有一对大的复眼,三个单眼和一对触角;胸部有三对足,一对翅和一对平衡棒;腹部背面有黑色环纹,腹面有腹片,外生殖器位于腹面末端,全身有许多体毛和刚毛。
   4.雌雄性果蝇鉴别
雌雄性成虫区别可根据体形、腹部末端、腹部背面黑色条纹数、第一对足跗节前端性梳有无性梳等特征用放大镜、显微镜( 低倍)或放大镜直接辨认
5、果蝇培养基的制备
玉米培养基配方 :
    A:糖6.2g,琼脂0.62g,水38ml,煮沸溶解;
  B:玉米粉8.25g,水38ml。
A、 B混合加热煮沸成糊状,加0.5ml丙酸,即可分装到培养瓶中

六、作业及思考题
1、你如何能准确鉴定果蝇的雌雄个体?要领是什么?
2.果蝇的生活史分几个阶段?
     3.配制果蝇培养基时应注意什么问题?

 

仪器设备

总点击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