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[目的要求]
1.学习电场诱导酵母菌原生质体融合的原理。
2.掌握电场诱导酵母菌原生质体融合的步骤。
二、[基本原理]
电融合技术是1980年以来由Zimmermann等提出,并对几十种植物、微生物原生质体、动物细胞和脂质体广泛地进行电场诱导融合实验,为建立电融合技术机理的认识奠定了基础。近年来,这种物理融合技术迅速崛起,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。其原理是:在短时间强电场(高压脉冲电场、场强为kV/cm量级,脉冲宽度为us量级)的作用下,细胞膜发生可逆性电击穿,瞬时地失去其高电阻和低通透特性,然后在数分钟内恢复原状,当可逆电击穿发生在两相邻细胞的接触区时,即可诱导它们的膜相互融合,从而导致细胞融合。此法直观、定向、高效。主要用于替代难以进行化学物质诱导融合的情况中。
三、[实验材料]
(一)菌种
单倍体酿酒酵母Y-1 a trp- ade-(耐高温)、Y-4 a ura-。
(二)培养基(见附录二)
(1)完全培养基(液体、 CM)。
(2)完全培养基(固体、CM)。
(3)基本培养基(MM)。
(4)再生完全培养基(固体) 固体完全培养基加入0.5 mol/L蔗糖(或者1mol/L山梨醇)。
(5)再生基本培养基 固体基本培养基加入1mol/L山梨醇。
(三)缓冲液
1.脉冲液PM
山梨醇 1mol/L
CaCl2 10 mmol/L
MgCl2 0.4 mmol/L
用电导率小于5×10-6/Ω•cm的去离子水配制,自然pH。
2.0.2 mol/L磷酸缓冲液pH 5.8 见附录七。
3.0.2 mol/L磷酸高渗缓冲液(PB)
0.2 mol/L磷酸缓冲液pH 5.8加入0.8 mol/L山梨醇。
4.0.3%β-巯基乙醇液-0.1% EDTA液
在PB溶液中加入0.1%EDTA灭菌后冷却至60~70℃时加入0.3%β-巯基乙醇。
5.1%蜗牛酶
PB溶液中加入1%蜗牛酶,细菌过滤器过滤除菌。
6.0.85%生理盐水,蒸馏水
(四)器皿
培养皿、移液管、试管、锥形瓶、烧杯、离心管、显微镜、台式离心机、722可见光分光光度计、细菌过滤器、电场诱导细胞融合仪等。
四、[实验内容]
(一)接种培养
从亲株Y-1和Y-4新鲜斜面菌种分别取一环接入装有液体完全培养基的试管中,30℃振荡培养18h,分别取1ml菌液接入装有20 ml液体完全培养基的250 ml锥形瓶中,30℃振荡培养8h,使细胞进入对数生长期。
(二)制备菌悬液
取两亲株上述菌液各5 ml,4000 r/min离心15 min,弃上清液,将菌体悬浮于PB缓冲液中,离心,如此洗涤两次,将菌悬浮于10 ml 0.2 mol/L磷酸缓冲液中,每ml约含108~109个活菌为适。
(三)总菌数测定
取菌液0.5ml,用生理盐水连续稀释至10-7、取10-5、10-6,10-7稀释液各1ml于无菌培养皿中,倾注固体完全培养基,30℃培养24h进行总菌数测定。
(四)脱壁
各取5 ml两亲株菌悬液,加入5 ml 0.1%β-巯基乙醇溶液,28℃预处理10 min,4000r/min离心15 min,弃上清,再在菌体中加入5 ml 1%蜗牛酶,30℃振荡处理50 min,随时取样镜检。当90%以上细胞已脱壁变为球状原生质体后,2000 r/min离心 10 min,收集原生质体用PM液洗涤两次。然后用PM溶液配成适当浓度的原生质体悬液备用。
(五)剩余菌数的测定
取0.5 ml原生质体悬液用无菌水作10倍稀释,分别取10-2、 10-3、10-4稀释液各0.1ml,涂布于完全培养基平板上,30℃培养24~48h,计算酶处理后剩余细胞数。
(六)原生质体再生
取0.5ml原生质体悬液,用PB液作适当稀释,分别取10-3、10-4、10-5稀释液各1ml至平皿中央,再倒入固体再生完全培养基混匀,30℃培养24~48h计算原生质体再生率,融合率计算公式参见实验有关部分。
(七)电场诱导原生质体融合
(1)分别取两亲本原生质体液各2ml,按1∶1的比例混合。
(2)用无菌移液管将混合后的原生质体液注入电融合小池,将小池置于显微镜的载物台上,接通正弦信号电源,经电解质电泳使原生质体形成稳定的串珠状。
(3)接通RC放电脉冲电路,输入单个脉冲,作可逆电击穿,触发原生质体融合。
(4)将融合小池取下,放入无菌操作台内,静止15 min,取出原生质体融合液,用PB液稀释至10-2,取100、10-1、10-2稀释液各1ml于无菌平皿内,倾入再生基本培养基混匀,30℃培养96h,挑取长出的大菌落。
(5)融合子的检验 用牙签挑取大菌落,点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,长出的菌落便是融合子,在固体完全培养基上42℃连续培养传代15次选出耐高温的酿酒酵母。
五、[实验报告内容]
(一)写出酵母菌原生质体电融合的主要步骤。
(二)计算酿酒酵母Y-1、Y-4两亲本原生质体的形成率和再生率。
六、[思考题]
(一)电场诱导原生质体融合与化学融合原理有何不同?
(二)为何电融合过程所采用亲株在制备原生质体时需严格控制在对数期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