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验十 地衣、苔藓及蕨类植物

一、目的与要求
1、了解地衣植物门形态、结构。
2、掌握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的实验观察方法,并了解它们在植物界中的演化地位。
3、掌握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的实验观察方法,并认识常见蕨类植物。
二、材料和用品
1、自备材料:具胞芽杯和生殖托的地钱生活标本或浸泡标本,具配子体和孢子体的葫芦藓生活标本或浸泡标本。石松属、卷柏属、木贼属、蕨属植物的新鲜标本或浸泡标本;问荆的孢子叶球的新鲜标本或浸泡标本;
2、其它材料和用品:地衣标本及制片;地钱雌、雄生殖托纵切永久制片;葫芦藓雌、雄生殖枝纵切永久制片;地钱叶状体横切永久制片,葫芦藓原丝体装片。石松孢子叶球及卷柏孢子叶球纵切永久制片,蕨的根状茎横切永久制片,蕨的孢子叶横切永久制片(示孢子囊),蕨的原叶体永久装片。其他常见蕨类植物标本。显微镜、体视显微镜或放大镜、解剖器、载玻片、盖玻片、吸水纸、培养皿、烧杯、滴管等。 
三、实验内容
1、地衣植物形态观察
  2、苔藓植物形态观察
3、蕨类植物形态观察
四、实验方法与实验举例
1、地衣植物(Lichenes)形态观察
地衣植物是一种菌类和藻类植物的复合体。按其形态可分枝状地衣、叶状地衣和壳状地衣;按其结构可分同层地衣和异层地衣。 观察实验中提供的各种地衣标本,比较其不同点,并判断其属于哪种类型的地衣。常见地衣形态见实验教材图20—3。然后取叶状地衣切片,置显微镜下观察异层地衣的解剖结构,可见其从上而下分为四层,即上皮层、藻胞层、髓层和下皮层。上皮层和下皮层均由致密交织的菌丝构成(在横切面上看这些菌丝很像薄壁组织)。藻胞层是在上皮层之下由藻类细胞聚集成1层。髓层介于藻胞层和下皮层之间,由一些疏松的菌丝交织组成。另外,在切片的上表面可看到子囊盘(裸子器)的纵切,直立的子囊和侧丝夹杂组成的子实层排列于上,子囊内有子囊孢子。地衣构造见实验教材图20—4。(提示:若是同层地衣,其结构中藻细胞不在上皮层之下聚集成藻胞层(即无藻胞层),藻细胞均匀分布于髓层菌丝之间,上皮层和下皮层都由一层细胞构成 。)
2、苔藓植物形态观察
(1)苔纲(Hepaticae)代表植物观察
    苔纲的代表植物是地钱属(Marchantia)的常见种类地钱(M. polymorpha  L.),生于阴湿而温暖的环境,在山坡、林下、沟边、墙脚、井边等地都可采到。观察地钱的形态和结构最好用新鲜的材料。(其标本的采集与培养方法见实验四)。
    地钱配子体的形态:取地钱的新鲜标本,置培养皿中观察其配子体外部形态特征。见实验教材图21—1。
观察提示:(1)地钱配子体为绿色  二叉分枝的叶状体,有背腹之分。腹面生有紫褐色的鳞片和许多白色丝状的假根。
(2)背面具中肋,有菱形的网纹,每一菱形网格表皮下即是一个气室,网格中央有一小白点即通气孔。
(3)雌雄异株,生殖托生于中肋上,由顶端扩大的托盘和下部的托柄组成。
(4)雌托托盘周围着生 8—10个指状芒线 ,幼时芒线下垂贴柄,长大后向上辐状展开,每两个指状芒线之间的托盘上着生一列肉眼难以见到的倒悬颈卵器。
(5)雄托托盘碟形,边缘波状,表面有许多小孔,有的为通气孔,有的是精子器腔的开口。
(6)叶状体背面中肋附近常有小碗状的胞芽杯,其内产生有许多胞芽(具营养繁殖作用)。
     胞芽的形态结构: 用解剖针从胞芽杯中挑取一点胞芽,做成临时水装片,在显微镜下观察,(也可取地钱胞芽杯纵切永久制片结合观察)。胞芽的形态结构可见其为绿色,侧面观为双凸透镜形,平面观为椭圆形,一端有与母体相连的无色透明短柄,两侧各具一缺口,此缺口即为生长点的位置,芽体除绿色细胞外,还有一些无色透明的油细胞及一些色暗的产假根细胞。
精子器和颈卵器的形态结构: 取地钱雄托纵切永久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,对照图21—1,识别托柄、托盘、精子器腔、精子器及精子精子等结构。再取雌托纵切永久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,托柄、托盘、芒线、颈卵器,并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一个颈卵器的结构,识别颈沟细胞、腹沟细胞和卵细胞。
注意:观察颈卵器时,常因颈卵器已经受精,颈沟细胞、腹沟细胞及卵细胞都已消失,而只能看到一团漆黑的多细胞结构的胚体 。
孢子体的形态结构:地钱的孢子体寄生在配子体上,它包括孢蒴、蒴柄、基足三部分。从比较老的雌托上用镊子和解剖针从指状芒线间剥出孢蒴,孢蒴很小,呈卵形,将它放在载玻片中央的一滴清水中,盖上盖玻片,并施以轻压,使其成一薄层,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,可见其内的孢子和弹丝。见实验教材图21—2。
(2)藓纲(Musci)代表植物观察
    藓纲代表植物是葫芦藓属(Funaria)常见种类葫芦藓(F. hygrometrica Hedw)(图21—3),多生于湿润而富含有机质的墙脚、树边及火烧过的土地等处,常成片生长。葫芦藓的配子体和生殖器官通常在某些方面2、3月份就能采到,孢子体 3—6月份采。观察葫芦藓的外部形态最好用新鲜植物或浸制标本,观察其颈卵器或精子器也可使用永久制片。
配子体及孢子体的形态:  先取葫芦藓的不带孢子体的新鲜植株(配子体)观察,它为茎叶体,高约 2厘米。茎短小,基部生有黄白色的假根,叶螺旋状着生在茎的上部,舌状卵形。葫芦藓为雌雄同株异枝,雌枝顶端的叶片较窄且紧抱如芽,雄枝顶端的叶片较宽且外展,形似一朵花。雌、雄枝上分别生有颈卵器和精子器(肉眼不易看到)。再取带有孢子体的植株观察,可见其孢子体寄生在配子体上,并对照图21—3识别基足、蒴柄和孢蒴(内有孢子)三部分。此外,孢蒴顶端往往还罩有一长喙状的蒴帽。
    叶与假根的结构:用镊子从配子体上取一片叶,平铺在载玻片上,滴一滴清水,盖上盖玻片,在显微镜下观察 ,可见中央有一条由多层细胞组成的中肋,两侧绿色而透明的部分由单层细胞构成。再从配子体上取少许假根,做成临时水装片,在显微镜下观察,可见其假根由一列细胞组成。
精子器与颈卵器的结构: 先取雄枝纵切永久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,识别精子器、精子、隔丝(或侧丝)等结构。再取雌枝纵切永久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,识别颈卵器的结构。(注意:若是受过精的颈卵器,颈沟细胞、腹沟细胞和卵细胞已不存在,仅能看到幼胚或幼孢子体)。
    孢子体的结构:  从葫芦藓标本上取一孢蒴,放在载玻片上,去掉蒴帽后,用解剖针将蒴盖掀开,加一滴清水,盖上盖玻片,并轻压使孢蒴破裂 ,便可在低倍镜下观察,可见在蒴口周围有其壁呈螺纹加厚的锥形蒴齿(共32个,排成两层),还可见许多孢子。
    原丝体的结构:取葫芦藓原丝体永久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,可见原丝体为分枝的丝状体,细胞内含有大而圆的叶绿体,在原丝体上产生有芽,芽下生有黄褐色的假根。
3、蕨类植物形态观察
(1)石松亚门(Lycophytina)
    A.石松属(Lycopodiaceae)
本属常见种有石松(L. clavatum  L.),分布在热带、亚热带、温带,喜酸性土壤,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南、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 。生于山坡、林缘。
取石松植物体(孢子体)的新鲜标本或腊叶标本观察,可见其植物体为多年生草本,有根、茎、叶的分化,茎分匍匐枝和直立枝,其上密生细小的针形叶(属小型叶),茎呈二叉分枝,在直立茎基部和匍匐茎上有许多不定根。直立茎分枝的顶端生有穗状的孢子叶球,用解剖针拨开孢子叶,在解剖镜下观察,可见其腋部着生一枚肾形孢子囊。
提示:也可以取石松孢子叶球纵切永久制片,在显微镜下观察,其中央为穗轴 ,穗轴两侧着生一些向上的薄片即为孢子叶,在每个孢子叶腋部可见有一个肾形的孢子囊,囊内有许多同型厚壁孢子。
B.卷柏属(Selaginella)
常见种卷柏(S. tamarisina Spring),又称九死还魂草,见于林下阴坡的地面、石缝等处 。 取卷柏的新鲜标本或腊叶标本观察,它也为草本,有根、茎、叶的分化,茎上生有鳞片状小叶,用放大镜仔细观察,可见叶在茎上排成四行,其中侧面两行较大,称侧叶或腹叶,中间两行较小,称中叶或背叶。在每一叶的叶腋处有一薄片状突起 ,称为叶舌。在茎的向地面常生有无叶的枝,称为根托。穗状的孢子叶球产生于分枝顶端,由许多 比营养叶小的孢子叶成四纵行螺旋状密集排列而成,用解剖针拨开孢子叶,用解剖镜观察,在孢子叶的基部可见到肾形或卵形的孢子囊。
(2)楔叶亚门(Sphenophytina): 木贼属(Equistum)观察
常见种有木贼(E. hiemale L.)、问荆(E. arvens L.)、节节草(E. ramosissimum Desf.),生于河边、林下、草原和沼泽等环境。以问荆为代表观察。(图22—3)
问荆植物体(孢子体)的形态:  取问荆的腊叶标本或新鲜标本观察,其植物体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有根、茎、叶的分化,地下茎褐色,为根状茎,其上有褐色的不定根,地上茎绿色,有明显的节和节间,节间中空,表面粗糙,节上着生一轮鳞片状叶,基部结合成鞘。地上茎有营养枝和生殖枝之分,营养枝在夏季生出,节上轮生许多分枝,绿色,能进行光合作用,不产生孢子囊,生殖枝在春季生出,短而粗,棕褐色,不分枝,枝的顶部产生孢子叶球(呈毛笔头状)。
 问荆的孢子叶球:  取问荆孢子叶球的浸泡标本观察,表面观为许多六角形盾状物作有规则排列,每一六角形盾状物即一孢子叶,也叫孢囊柄。用小镊子小心地从孢子叶球轴部取下一个孢囊柄观察,它由与轴相连的柄部和柄端的六角形盾片组成,在盾片内侧着生 6—9个与柄平行的柱状孢子囊。取下一个孢子囊,放在载玻片中央的一滴清水中,用解剖针将其捅破,使孢子散出,清除孢囊柄,盖上盖玻片,在显微镜下观察,可见有许多圆球状的孢子,其上附有弹丝 。
(3)真蕨亚门(Filicophytina): 蕨属(Pteridium) 
属凤尾蕨科,常见种为蕨[P. aquilinum (L.)Kuhn],夏季于山坡、林地均可采到。嫩叶可食。(实验教材图22—4) 
蕨的植物体(孢子体)的形态:   取蕨的植物体的新鲜标本或腊叶标本观察,它为多年生草本,有根、茎、叶的分化,茎为根状茎,横生于土壤中,密被褐色细毛,根状茎向下生有不定根,向上生有叶,幼时拳卷,可食,俗称拳菜或蕨菜 ,成熟展开后为 2—3回大型羽状复叶,有叶柄、叶轴和羽片组成,外廓为三角形,为大型叶。在最末一级羽片背部边缘生有孢子囊,形成连续的孢子囊群,羽片边缘背卷形成假囊群盖,盖着孢子囊群,用放大镜仔细观察,可见其孢子囊除具假囊群盖外,还为叶表生出的一层薄膜所遮盖,这层膜即为囊群盖。      蕨的孢子囊的结构:  用小镊子或解剖针从蕨的孢子体腊叶标本上取下少许孢子囊,做成临时水装片,在显微镜下观察,可见其每一孢子囊均具一细胞的长柄,柄端有一个圆形的囊,囊内为孢子,囊壁由单层细胞构成。
   提示:囊壁中有一列特殊的五面加厚的细胞,形成一环,此为环带,环带中有少量薄壁细胞称唇细胞(位于近柄的一端),当孢子成熟时,孢子囊由唇细胞处裂开,散发出孢子。(注意有的孢子囊已破裂,只剩下环带。)也可取蕨的孢子叶横切永久制片,在显微镜下找到切到的孢子囊结合观察孢子囊的结构。
蕨的根状茎的结构:   取蕨的根状茎横切永久制片,先在解剖镜下观察其全貌,再移至显微镜下观察,最外一层排列紧密的细胞为表皮,表皮里面是皮层厚壁组织,皮层厚壁组织里面是薄壁组织,皮层以内是中柱,其中有内外两圈大小不等的维管束 ,外圈多而小,内圈少而长,仅有一条较直和一条微曲的维管束组成,有时两条连为一个整体。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一个维管束的结构,可见周边有两层排列整齐的细胞,其中染色较深的外层为内皮层,内面含有淀粉粒的一层为维管束鞘,维管束鞘里面是韧皮部,由筛管组成,中央口径较大的细胞区为由管胞组成的木质部,两者之间无形成层,为周韧维管束。因此蕨的中柱是由内外两圈维管束互相联结沟通形成网状,故称多环网状中柱。
蕨的原叶体(配子体)形态结构: 取蕨原叶体永久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,其为心形的扁平体,四周仅一层细胞,中部为多层细胞,细胞内含有叶绿体。腹面生有起固定作用的假根,颈卵器和精子器也都着生在腹面,颈卵器着生在心形凹口附近,颈卵器的腹部埋在原叶体组织内,颈部较短 ,突出于原叶体之外 ,在腹面假根之间有一些球形的结构就是精子器。
(4)常见蕨类植物的识别
观察以下蕨类植物的腊叶标本或新鲜标本或浸泡标本,注意其孢子囊或囊群着生的位置、形状、囊群盖、及叶片附属物的情况。
    木贼(E. hiemale L.) 、 节节草(E. ramosissimum. Desf)、海金沙(Lygodium  japonicum  (Thunb.)Sw.)、铁角蕨(Asplenium  spp.)、银粉背蕨(Aleuritopteris  argentea  Fee)、井口边草(Pteris  multifida  Poir.)、凤丫蕨(Coniogramme   japonica   Diels)、蹄盖蕨(Athyrium  spp.)、贯众(Cyrtomium  fortunei   J. Sm.)、有柄石苇(Pyrrosia  petioloba  Ching)、瓦苇(Lepisorus  spp.)、蘋(田字草)(Marsilea  quadrifolia  L.)、满江红(Azolla   imbricata  Nakai)等。
五、综合分析
1、根据本次实验的观察结果,总结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。
2、苔藓植物在植物界的系统演化中所处的地位如何?高等植物与低等植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?
3、苔藓植物为何个体如此矮小,而且多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长?
4、苔纲与藓纲有哪些区别?
5、根据实验观察的结果,总结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。推断它们在植物界中的演化地位如何,并说出蕨类植物门分为哪几个亚门?
6、蕨类植物与苔藓植物有哪些异同点?
7、总结蕨的生活史,并与地钱和葫芦藓的生活史作比较。
六、实验报告
1、绘地钱或葫芦藓的颈卵器纵切详图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 2、绘蕨的根状茎横切面简图和一个维管束详图。

仪器设备

总点击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