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课程信息
课程名称:微生物学实验
Experiment of Microbiology
课程代码:07110711
课程类别:学科专业课程/限选课
适用专业:生物科学专业(师范类)
课程学时:36学时
课程学分:1学分
修读学期:第4学期
先修课程:生物化学实验,植物学实验,动物学实验
二、课程简介
微生物学实验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或生物技术专业的基础课,也是生命科学、医学、农学、林学等学科的基础课程。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形态观察、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、微生物培养、微生物的分离纯化、微生物的检测等,其中,无菌操作技能和无菌概念的建立是微生物学实验中最重要的内容。
三、课程目标
(一)具体目标
通过本课程的学习,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:
课程目标1:对微生物的基本规律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,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、基本概念。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操作技术,具备归纳分析实验数据、撰写实验报告,得出实验结论的实验技能,并在科学态度、实验设计能力方面获得初步的训练。【支撑毕业要求3.1】
课程目标2:掌握与微生物学实验密切相关的数学、化学、物理学等学科中的相关知识,能将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在微生物学实验中得以运用,了解各学科基础知识或实践操作与微生物学实验之间的联系。初步运用所学的微生物学实验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,解决实践中有关的一般问题。【支撑毕业要求3.2】
课程目标3:通过在微生物学实验过程中操作配合、讨论分析和课后的实验总结,具备团结协作、共同探索学习的能力,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。【支撑毕业要求8.1】
(二)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
表1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
支撑的毕业要求 |
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|
课程目标 |
3.学科素养 |
3.1【学科基础】从生物大分子、细胞、个体、生态系统到生物圈等不同层次水平上掌握生物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,扎实掌握规范的生物学实验技能,理解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思想和方法,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科前沿知识,了解生物科学的最新发展动态; 理解中学生物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内涵。 |
课程目标1 |
3.学科素养 |
3.2【知识融合】具有宽广的学科视野,学习数学、化学、物理和信息科学等与生物科学密切相关跨学科知识,并了解这些学科与生物学之间联系,了解中学生物与中学化学、中学物理等其他学科以及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。 |
课程目标2 |
8.沟通合作 |
8.1【团队协作】在实践教学中和课堂内外活动中,能够理解学习共同体的特点与重要价值,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,能够掌握团队协作知识、方法与技能,并能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互助合作,解决问题。 |
课程目标3 |
四、课程内容
(一)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
表2 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
课程内容 |
教学方法 |
支撑的课程目标 |
学时安排 |
实验室常用器皿及设备使用与安全 |
课堂讲授、启发式教学 |
课程目标1、2 |
3 |
培养基的制备与消毒灭菌 |
课堂讲授、启发式教学 |
课程目标1、2、3 |
3 |
环境及物体表面微生物检查 |
课堂讲授、启发式教学 |
课程目标1、2、3 |
6 |
微生物的简单制片、染色及油镜使用 |
课堂讲授、启发式教学 |
课程目标1、2、3 |
3 |
革兰氏染色法 |
课堂讲授、启发式教学 |
课程目标1、2、3 |
3 |
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|
课堂讲授、启发式教学 |
课程目标1、2、3 |
6 |
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大小测定 |
课堂讲授、案例式教学 |
课程目标1、2、3 |
3 |
食品微生物检测、乳酸菌的分离纯化 |
课堂讲授、研讨式讨论 |
课程目标1、2、3 |
6 |
酸奶发酵 |
课堂讲授、案例式教学 |
课程目标1、2、3 |
3 |
合计 |
36学时 |
(二)具体内容
表3 实验项目与学时分配
序号 |
实验项目名称 |
实验内容 |
学时 |
实验类型 |
每组人数 |
必开/选开 |
1 |
实验室常用器皿及设备使用与安全 |
了解微生物实验室常用仪器、设备、器皿的使用规则;介绍实验室中相关安全知识;化学安全与生物安全;特殊设备高压锅的使用及注意事项。 |
3 |
综合性 |
5 |
必开 |
2 |
培养基的制备与消毒灭菌 |
了解培养基的类型;掌握常见培养基的配制方法;掌握培养基配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;掌握高压消毒灭菌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。 |
3 |
验证性 |
5 |
必开 |
3 |
环境及物体表面微生物检查 |
证明环境中存在微生物;比较不同场所微生物种类和数量;体会无菌操作的重要性。 |
6 |
综合性 |
5 |
必开 |
4 |
微生物的简单制片、染色及油镜使用 |
掌握常用微生物检验检测的样品制备方法;了解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原理及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常用方法;微生物富集的方法。 |
3 |
综合性 |
5 |
必开 |
5 |
革兰氏染色法 |
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;学习并初步掌握革兰氏染色法;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及在使用中应注意的事项。 |
3 |
验证性 |
5 |
必开 |
6 |
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|
了解环境条件的改变对微生物生长影响;熟悉基本的微生物分离方法;了解病原菌培养时的注意事项。 |
6 |
综合性 |
5 |
必开 |
7 |
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大小测定 |
了解测量微生物大小的原理;学习并掌握接目测微尺的校正方法及微生物大小的测定方法,增强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感性认识。 |
3 |
设计性 |
5 |
必开 |
8 |
食品微生物检测、乳酸菌的分离纯化 |
掌握真菌的观察技术,包括染色技术;掌握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方法;了解乳制品行业中常用乳酸菌以及实验室乳酸菌培养方法。 |
6 |
综合性 |
5 |
必开 |
9 |
酸奶发酵 |
掌握酸奶制作的基本原理;了解酸奶制作的影响因素及质量评价;学会酸奶的制作方法。 |
3 |
综合性 |
5 |
必开 |
五、教学方法
课堂讲授,启发式教学,研讨式讨论,案例式教学。
六、课程考核
本课程考核是过程性考核,以平时成绩作为课程的考核成绩;平时成绩由实验操作、实验报告和课堂讨论三部分组成。
七、课程思政
通过学习微生物学领域的典型事例,实验过程中体会微生物和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,培养学生追求真理、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,激发实践创新、科技强国的爱国情怀,培养学以致用、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
八、课程评价
课程评价主要是本门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。课程评价主要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,具体包括:实验操作、实验报告、课堂讨论三部分成绩。相应课程目标评价方式见表4。
表4 课程目标评价方式
课程目标 |
实验操作 |
实验报告 |
课堂讨论 |
课程目标1 |
√ |
√ |
√ |
课程目标2 |
√ |
√ |
√ |
课程目标3 |
√ |
√ |
√ |
调查问卷根据本门课程目标制作,主要反映被调查者(教师本人或学生)对课程目标达成的满意度,满分为1.0分,0.7~1.0分为完全达成,0.4~0.7分为较好达成,0~0.4分为未达成;平时表现分为实验操作,平时作业,课堂讨论等,根据完成情况赋分;期末课程论文根据学生论文质量赋分。最终按照表5所列分值为百分比权重进行转换。
表5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
课程目标 |
实验操作70% |
实验报告20% |
课堂讨论10% |
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方法 |
课程目标1 |
70 |
20 |
10 |
课程分目标达成度=0.70×(分目标实验操作平均分/分目标实验操作总分)+0.20×(分目标实验报告平均分/分目标平时成绩总分)+0.10×(分目标课堂讨论平均分/分目标课堂讨论总分); 课程目标整体达成度=课程分目标达成度的最小值。 |
课程目标2 |
70 |
20 |
10 |
课程目标3 |
80 |
20 |
0 |
注:1.权重为对应评价方式在相应课程目标中的权重,A1%+A2%+An%=100%。
2.目标分值为课程目标对应评价方式的满分,同一评价方式目标分值之和为100。
3.实际平均分为参与评价的学生在该评价方式的平均分。
4.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值为实际平均分/目标分值*对应权重之和。
5.整体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值为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值的最小值。
九、课程资源
(一)建议选用教材
沈萍、陈向东.微生物学实验(第5版).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,2018年.
(二)主要参考书目
[1] 沈萍,陈向东. 微生物学(第8版). 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, 2016年.
[2] 周德庆. 微生物学教程(第3版). 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, 2011年.
[3] 范建奇. 食物药品微生物检测技术.杭州:浙江大学出版社,2013年.
[4] 汪穗福.微生物检查验证技术.北京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05年.
[5] Lansing M. Prescott, John P. Harley, Donald A. Klein. Microbiology. 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, 2003年.
(三)其它课程资源
[1] http://www.icourses.cn/home/网站.微生物学精品课程。
[2] http://www.genetechtoday.com/genetics/genetics.shtml网站。
[3] http://www.ohsu.edu/cliniweb/G5/G5.html网站。
[4] http://esg-www.mit.edu:8001/esgbio/dogma/dogmadir.html网站。
[5] http://www.ornl.gov/hgmis/网站.人类基因组计划信息。
[6] http://csm.im.ac.cn/网站.中国微生物学会。
执笔人:杨鹏
参与人:宫安东、王天文
课程负责人:杨鹏
审核人(系/教研室主任):荆胜利
审定人(主管教学副院长/副主任):荆胜利
2023年8月